時事分析

美國關稅風暴

川普對全世界實施爆量關稅是為了什麼?

4/9 美國關稅貿易戰

台灣時間4/9中午12時起,開始對全球86國輸美貨品課徵新關稅,範圍遍及世界各角落。業者過去把生產基地由中國移至東南亞和墨西哥,遷廠與洗產地等策略這次將難以複製,工廠恐無處轉進,20世紀中起建立的國際經貿秩序將重新洗牌。

點我看更多

4/15 對陸關稅最高245%

美國白宮網站發布針對232條款相關事實清單(fact sheet)中提到,「大陸現在面臨對進口到美國產品徵收最高可達245%的關稅(up to a 245% tariff)」。

點我看更多

4/17 川普鬆口達協議

美國總統川普17日在白宮說,對中國大陸輸美商品徵的超高關稅可能不會進一步升高,甚至可能降低。路透同日報導稱,這顯示震撼市場、針鋒相對的美中關稅飆漲可能告終。

點我看更多

Pros

  1. 保護本土產業:透過提高關稅保護美國鋼鐵、製造業等傳統產業,嘗試逆轉產業外移的趨勢。
  2. 施壓中國讓步:以懲罰性關稅作為談判籌碼,要求中國改善知識產權保護、國企補貼等爭議行為。
  3. 引發供應鏈重組:迫使全球企業思考「去中國化」,增加東南亞與印度的戰略角色,有利分散風險。

cons

  1. 美國內部通膨加劇:關稅成本轉嫁至進口商與消費者,導致物價上升,對低收入家庭影響尤其明顯。
  2. 企業成本上升:美國製造業需面對原料與零組件成本提高,加劇中小企業壓力與競爭劣勢。
  3. 供應鏈斷裂與調整成本高:企業為因應關稅遷廠或轉單,短期內導致物流延遲與品質波動。
  4. 削弱美國國際形象:美國不再被視為多邊貿易體系的穩定力量,部分盟友也因此疏遠。
  5. 反制措施影響出口:中國與他國的報復性關稅導致美國農產品、汽車等出口受損,部分農民與製造業者遭殃。

My opinion:
我認為這場關稅戰點出了全球貿易秩序中的核心矛盾,但手段過於激進,缺乏配套外交策略。
在全球化高度依存的今天,以壁壘取代合作,只會讓問題更加碎片化與複雜化
長遠來看,美中雙方更應回到制度與規則的談判桌上,建立具透明度與可預測性的經貿框架
關稅或許能「逼退對手一步」,但若缺乏長期戰略規劃與國內產業升級配合,最終反而會讓本國受困原地

2025/05/09

返回頂端